土壤板结:
农田土壤板结是指土壤表层在外因作用下原有的结构被打破,表层的有机质遭到严重破坏,土粒松散,当土壤缺乏水分时表面变硬。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农田中都存在着土壤板结情况,但因为目前对农业种植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未得到人们的应有重视。农民虽然看到了土壤板结,但觉得通过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和水分,依然获得短时期的经济价值。
然而,农田土壤的板结和污染是农业发展的隐患,需要进行提前预防,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灌溉等基本材料和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使用。人们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向农田土壤投入了过多的化学要素,对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增加了土壤对化学物质的依赖,打破了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
产生土壤板结的原因,与农业发展过程中化肥使用、灌溉不当、连续耕种三者的关系比较大。首先,多种单一化肥的使用,腐殖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人为性的打破了土壤内正负离子的比例,让土壤的原有结构遭到严重的破坏。当土壤中化肥含量过多,长期残留到表层甚至跟随水体进行转移时,就会造成大块农田土壤的板结,还可能龟裂;其次,很多地区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这样既浪费了水资源,又破坏了土壤的内部结构,让部分农田土壤成为“死土”,无法为农作物提供养分,进而失去经济价值;最后,人们往往会跟着经济效益的高低,选择性的种植作物,导致在同一块农田中连续耕种同一种作物,只吸收土壤中的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加速了土壤的板结速度。
在土壤板结的情况下,缺氧而导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发育,植物根部细胞呼吸减弱,而氮素等营养又多以离子态存在,吸收时要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呼吸减弱,故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养分的吸收;土壤板结也会导致缺素症,缺素症有时并不一定就是土壤中缺少这种元素,而是因为土壤板结、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或者是土壤水分供应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导致的。